搜索

  【导读】红色警戒3remix收割机甲兵种介绍,收割机甲是remix中的苏联阵营的机甲单位,是卡兹米诺夫设计局、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共同研制的产物,收割机甲有着不俗的战场表现,通常会使用它的“惊雷”榴弹发射器和“喀秋莎”火箭弹收割苏维埃的敌人。

  REMIX单位设定-收割机甲

  笔者:莫斯科文

  修改:Pr1de

  审核:REMIX文案组

红色警戒3remix兵种介绍-收割机甲

  如果你听到耳边响起隆隆的雷声却发现没有闪电相伴,别担心,这不是什么异常现象,只不过是一台收割机甲在用它的“惊雷”榴弹发射器和“喀秋莎”火箭弹收割苏维埃的敌人罢了。

  名称:收割机甲(Reaper)

  生产厂商:卡兹米诺夫设计局、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

  所属阵营:苏联

  量产设施:战争工厂

  关键指标:

  >“惊雷”57mm口径榴弹发射器×3

  >“喀秋莎”地对空追踪火箭弹发射器

  >“农具”自动化布雷设备

  >可靠但并不牢靠的四足底盘

  >吓人用的鲨鱼嘴涂装

  >一份《常见故障及维修指南》

  >一袋土豆

红色警戒3remix兵种介绍-收割机甲

  历史资料:

  自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以来,盟军就一直在操纵自己的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地抨击苏联,神经大条的苏联人做事倒也是那样不修边幅丝毫不在意外人的眼光,那些西方记者也就很容易就能捏造出苏联“落后”和“不人道”的“证据”,再放到自己的报纸新闻上大肆宣扬。不过至少在一件事上这些西方记者没有说假话,苏联人的确没有几台像样的拖拉机。

  这的确是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人没有拖拉机,事实上,苏联最小的集体农庄都有两台“拖拉机”,当然了,不是西方记者说的四个轮子的拖拉机,而是一种古怪的四足载具。

  盟军高层自然知道这种“拖拉机”的存在——毕竟是他们指使媒体忽悠人民——他们也一直很担心这些“拖拉机”会不会突然哪一天装上大炮然后向他们的坦克开火,不过当战争开始后这个疑虑就打消了,毕竟他们也没有见到真的有哪一台四足“拖拉机”装上大炮向他们脆弱的坦克开火,倒是有一些小而轻的四足机甲装着喷火器威胁着他们的步兵与矿车,不过它们之间除了都是四足机甲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联系,久而久之盟军那边就忘了“拖拉机”的事了。

  但是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永远记得这些“拖拉机”,即使整日与它们相伴的集体农庄的农民也不知道他们亲爱的“拖拉机”是苏联最优秀的战争兵器研究机构之一的杰作,苏联所有长腿的载具的祖宗——收割机甲。

  知道真相的人很少,但是如果有人刚刚得知这一事实那他大概会问一个问题,收割机甲怎么会是一种“拖拉机”的替代品而不是扛着长枪大炮上战场的杀戮机器。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当然是为了一台杀戮机器而设计收割机甲的,那时候的苏联刚刚击退第二次十六国干涉军入侵,打赢了这场卫国战争,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剿灭国内残存的白匪上,可惜这些穷凶极恶的白匪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即使是已经击退了十六国干涉军富有作战经验且刚刚完成机械化的红军,在冲击这些白匪经营了十几年的要塞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设计的收割机甲,他们给了它富有机动性的四条腿、坚固的机身、三座可根据需要更换炮的类型的炮台、两座有着完整防护的机枪炮台和一台“乌云”式双联装破片防空炮,希望它能像收割小麦一样收割这些白匪的要塞。但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对收割机甲并不感兴趣,因为白匪的抵抗无疑是强弩之末,不久便会平息,他们倒是希望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制造一种高机动性的轻型载具以承担侦察骚扰和反步兵工作,卡兹米诺夫设计局也只能闷闷不乐的放弃收割机甲的进一步开发。不过,他们将收割机甲身上较为成熟的四足步行底盘应用在了最高统帅部要求的新玩具上,也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镰刀机甲,相比于收割机甲要快得多、小得多、轻得多、脆的多而且还会跳来跳去,这也难怪盟军认不出这对亲戚了。

  不过摆在卡兹米诺夫设计局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在最高统帅部告诉他们说对收割机甲这个设计一点都不感兴趣之前,他们已经做出了几个可以活蹦乱跳的原型机,就让这些玩意摆在仓库里吃灰显然不是设计师们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什么地方为苏维埃出上一份力,不管是做什么。

  收割机甲算是幸运的,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在见识到收割机甲后被其惊人的负载能力所吸引,他给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指了一条可以让收割机甲派上用场的道路——作为拖拉机的替代品参与农业生产以弥补拖拉机数量的不足。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但是要想让收割机甲可以胜任农活,仅仅是拆掉所有武装绝对是不够用的,于是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设计师们找来了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的设计师们,让他们帮忙根据农用需求改进这几台收割机甲。相关的改进很快就完成了,为了试试这些农用型收割机甲干起农活来到底怎么样,下一步就是将其投放到集体农庄去让农民们试用,但是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明说这些真的是拿来农用的机甲与卡兹米诺夫设计局之间有联系必将引来不必要的目光,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和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商量后,决定以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的名义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将这几台机甲弄到了一个还没有拖拉机的集体农庄让农民们试用,当然了,农民们只被告知这些奇奇怪怪的载具就是中央批给他们的拖拉机,是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设计的实验型新产品,希望能在他们这测试一下。集体农庄的苏维埃会议讨论了一下,也算是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不过他们还是要求了一个小条件,要求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在集体农庄里留下一个负责维修的工程师,这毕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不过留下来的工程师其实并不是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的工程师,而是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工程师,毕竟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的工程师们根本没法维护收割机甲。

  农民们对收割机甲的回馈可谓让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和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尤其是参与过收割机甲项目的人员——喜笑颜开,改装后的农用收割机甲完全可以干拖拉机的活,农民们对收割机甲的评价也很高,他们甚至给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写了一封感谢信把今年的大丰收归功于他们的宝贝“拖拉机”们,而且这事早已传遍了好几个集体农庄,他们都在向中央申请想要几台这种拖拉机。至于留下来的那位工程师,他这一年在集体农庄里修水、修电、修车、修家电、修农用器械......他几乎修过了各种东西可就是没修过“拖拉机”,因为这个东西真的没出过任何需要他这个专业的来的故障,顶多是驾驶员自己拿手拍一下就好的小毛病。

  农民们对于收割机甲的这种争先恐后的形势对于外部环境稍稍稳定,国家建设刚刚起步,国内缺少可以生产拖拉机的技术和工厂,从国外搞拖拉机或是相关技术和生产线的可能性又为零的苏联来说正是他们急需的好消息。为了保证这些苏维埃拖拉机快速投入生产,克里姆林宫指示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成立专项小组,在不暴露收割机甲的真正来源的同时协助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生产及维护这些可以帮助苏联完成农业机械化的东西。就这样,农用型的收割机甲的生产线很快就搭建了起来,一台台“拖拉机”就这样被生产了出来并送往全国各地的集体农庄。

  不过即使是没有装备武器,收割机甲还是拥有军用级别的装甲和明显是军用设计的外观,来自盟军成员国的质问和恶意也铺天盖地而来,眼看着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要煽动人民发动另一场反苏战争,忙的焦头烂额的苏联外交部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伙白匪想要袭击一个集体农庄,结果被农民们用收割机甲撵跑了。这下他们找到了让收割机甲看起来这么军用化的完美理由,盟军高层对于收割机甲持续关注了一些时日,不过后来也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忘掉了。

  收割机甲就这样作为一台农用机械见证着苏维埃的成长以及新的大战的爆发,直到战争逐渐焦灼的今天。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人越来越发觉自己需要一种既能对空也能对地的万金油装甲单位,以应对盟军永不停歇的空中打击和帝国上天入地的变形单位,最高统帅部因此向苏联的所有的军事研发部门征求建议,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知道,收割机甲的机会来了。

  因为卡兹米诺夫设计局里现在没有收割机甲,他们连夜从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运了几台回来,设计师们也聚到一起熬夜讨论要装上什么样的武器才能让收割机甲适应现在的战场,他们显然很早之前就想讨论这个了,现场气氛热火朝天,甚至连早晨的太阳升起都没人发现。他们最终决定给收割机甲装上两种武器,一种对地的榴弹发射器,和一种对空的火箭弹。

  另外,他们正好赶上了一个好事情,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带给了全体红军一个新的好消息,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下属的“42Lab”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在信息自动化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可喜的突破,他们现在可以把十分完善的自动化程序装进一块砖头大小的计算机里了。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设计师们看到这个消息便联系了一下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的同志们,当听到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的同志们也遇到了新作品没地方用的问题,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设计师想都没想当即伸出橄榄枝,表示可以让他们在收割机甲上应用这个自动化系统。

  虽说挂掉电话后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有些同志们有些后悔,毕竟他们不能确定这个自动化系统和收割机甲的相性如何,就这样脑子一热答应下来似乎有些草率了,可当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42Lab的同志们真的带着这个自动化系统过来和他们详细讲解并探讨具体的合作事宜的时候,所有的顾虑都通通被打消了,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系统可以发掘出收割机甲身上几乎无穷无尽的潜力。42Lab的同志们拍着胸脯自豪的跟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同志们说,不管他们会给收割机甲做什么样的武器系统, 42Lab都可以编好相应的全自动火控系统,让他们尽可放心。能省下为武器操作员预留的空间对卡兹米诺夫设计局而言无疑是好消息,这允许他们可以在设计武器时采取更加激进的设计方案,也使得收割机甲可以带上比原本更多的弹药。

  除此之外,42Lab的同志们还提出了改进收割机甲的四足步行底盘的建议,不过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同志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些抵触。这种奇怪的反应反倒激起了42Lab的同志们的兴趣,在一番刨根问底之后,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同志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出了实话,他们不是不想要升级这个底盘,而是不想以电气化或是信息化的方式进行这个升级,他们希望能继续通过升级其机械传动结构来改进整个底盘,当然了,执意要用机械结构的他们现在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不过即使如此他们也不愿意使用更先进的传动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似乎改了传动方式就相当于承认这就是机械传动的极限,所以这种情绪倒算是他们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一种小小的倔强。

  好在大家都是明事理的人,在42Lab的同志们的一番软磨硬泡下,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同志们也只好略有不情愿地同意了与42Lab的同志们一同进行升级。改进收割机甲的四足步行底盘并不简单但也不算复杂,整个传动结构的改变虽然很大,但是对于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的同志们来说把东西往简单的改还是蛮轻松的,就是苦了42Lab的程序员和硬件工程师们,这帮精益求精的家伙们最终把收割机甲的步行底盘改成了不得了的模样。最终,当改好底盘的收割机甲被从双刃上放到测试场里,然后像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一样在测试场上跑来跑去的样子,卡兹米诺夫的同志们也只好暂时自愧不如了。

  总的来说,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给了收割机甲强健的身躯,而42Lab和他们的自动化系统就像是赋予了收割机甲以灵魂。大量简单而精确的传感器与光学设备不停收集着来自外界的信息,交由42Lab的同志们编写的智能程序进行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反馈至自动火控系统和步行底盘,对驾驶员下达的指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后完美执行。现在的收割机甲既散发着重工业的沉重气息,又展现着令人放松的生动与灵巧,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情况执行不同的步行程序,也可以自动识别敌方单位并操纵火控系统倾泻火力。现在的收割机甲已经整装待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开发之前说好的榴弹发射器和火箭弹发射器了。

  在设计榴弹发射器时,设计师们认为收割机甲在参与地面作战时所参与的角色应该是一种压制性的火力支援,不一定要真的造成伤害,但一定要形成压制力,所以他们选择牺牲其精度以换取射速和火力的最大化,他们也如愿以偿了,在测试时他们发现这款榴弹发射器的最高射速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而且在此速度下连续使用并不会导致预期使用寿命的减少,不过收割机甲能携带的弹药再多也毕竟有限,如果实战时用这个速率倾泻火力的话,这门榴弹发射器很快就会变成一根没什么用的烧火棍,所以他们不得不把这款榴弹发射器的供弹模式从弹链改成弹匣,一个短暂的换弹时间既可以限制开火速率又可以给驾驶员提供一个观察敌方状态的窗口期,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测试时另外一个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炮声了,不过考虑到收割机甲并不需要隐藏自己,机甲的隔音性能也可以保证驾驶员的听力不会受到损伤,他们骄傲的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特点并以此命名这款榴弹发射器——“惊雷”。

  在对空武器上,选择放弃苏联广泛使用的“乌云”系列破片防空炮,他们决定研制一种防空火箭弹装在收割机甲上,因为设计师们决定向自己的敌人学习一些理念,这种想法也遇到了很多阻力,但是计划还是幸运的得以平稳进行。成品也很快就被做了出来,十联装的火箭发射器可以连续发射十发飞弹,而每一个发射器的自动装填系统的装填时间刚好比发射十发飞弹的时间快一点,这也就使得这款防空火箭发射器可以没有停顿的连续发射防空火箭弹,再加上一套完全是苏联人自主研发的——尽管盟军方面坚称是苏联人剽窃了他们的技术——自动制导系统,便成就了苏联的敌人的飞行器的全新噩梦。这种快速发射大量火箭的武器显然让设计师们想起了一款卫国战争时期制造的传奇武器——БМ-13“喀秋莎”自行火箭炮,这些土拉出产的“漂亮姑娘”们用她们手中的“热茶”“烫”翻西方侵略者的故事早就藏进了歌曲里唱响在每一个苏联人的心中,他们决定给这款新的火箭弹发射器也冠以这个名字,希望它也能像以前的“喀秋莎”一样改变战场的格局,甚至是被人们以同样的方式永远铭记。

红色警戒3remix兵种介绍-收割机甲

  全新的收割机甲赢得了最高统帅部的青睐,很快便投入战场。收割机甲的实战表现的确出色,他们的存在让盟军的那些自大的飞行员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让帝国的那些烦人的变形载具无处遁形,在苏联的前线指挥官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但是相应的,收割机甲在盟军和帝国那边自然也就是臭名昭著,从前线的士兵到后方的指挥官都在想法子解决这些机甲,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落单的收割机甲对地面单位的威胁性并不大,“惊雷”在面对装甲单位的效果还是有些不尽人意。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卡兹米诺夫设计局那里,设计师们尝试了许多对于“惊雷”的改进方案,但是没有一种是让人满意的。

  就在设计师们心灰意冷的时候,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地雷,他们将一种可调节的信号发生装置安装在地雷上,再把配套的信号接收装置发给每一名红军或是安装在红军的载具上,这种地雷的动作感应引信一旦被触发就会发出信号,如果被可以匹配的信号接收器接收,接收器就会反馈一个携带了一串5位密码的信号,如果密码匹配就可以阻止地雷引爆,整个识别过程不到5毫秒,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地雷的引爆,这意味着这些地雷拥有了敌我识别能力。为了保证这套敌我识别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也算是煞费苦心,他们编写了一个数据库,储存着不计其数的由英文、俄文和数字组成的五位字符串,这个数据库连接着一个计时器,可以根据实际时间输出数据库中的一个对应的字符串作为敌我识别系统的识别密码,这个密码更新系统只需要在出厂时进行一次时间校对,就可以在关闭所有与外界相连的数据接口的情况下同步进行字符串的更新,而其时间误差不大于2微秒,同时,整个地雷中除了这个数据库以外是完全的机械结构,包括地雷的信号发生装置,这保证了敌方黑客根本无法远程黑入地雷;为了防止敌方缴获的信号接收装置被利用,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将每一名红军和红军载具的信息录入了42Lab开发的OGAS(全国自动化系统,一种类似于互联网的全国性数据网络系统),并与苏联的战场指挥系统相连,一旦某一名红军单位阵亡、被毁、被俘、失踪或者叛变,战场指挥系统就会将信息发给OGAS,而OGAS在收到信号后会向与这名红军或者红军载具配对的信号接收装置发出信号,这条信号会立即关闭这台信号接收装置并引爆其内置的微型炸弹,摧毁内部的重要结构和数据库。

  这些地雷也可通过“双刃-2”高空运输直升机空投到战场的任何地方,配套的小型光学迷彩可以让敌人在没有反隐形侦测手段时难以发现这些地雷。除了能在陆地上大显身手,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的科学家们还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了能布置在水中的水雷。他们在地雷上设置了几个水敏电阻,当这些水敏电阻都接触到足量的水源后,电流的改变就会激活这些地雷的水雷模式,这些水敏电阻的位置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确保它们不会因为地面上的积水或者阴雨天被激活。当水雷模式被激活后,一个特别的机械元件就会启用,这个机械元件会感受水流和水深,然后控制鄂木斯克科学实验部的同志们为水雷模式准备的动力系统和浮力系统,来保证这些水雷可以在水中保持位置与深度的大致不变。前面说到的动作感应引信在水雷模式下就会感应舰艇的接近并发出信号进行敌我识别,不过,在水中这个感应距离就会稍远一些,因为一旦确认了接近的是敌方舰船,动作感应引信就会驱动动力系统使水雷主动接近敌方舰船,按科学家同志们的话说,这是为了物尽其用。

  这些地雷的实战表现非常不错,因为在没有敌我识别系统的信号接收装置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接近这些地雷都会使其引爆,所以敌人即使发现了地雷,想要不被地雷炸死,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火力摧毁。

  但是这样好用的地雷却只有“双刃-2”的空中投放这一种部署方式对于最高统帅部来说肯定是不够的,他们开始征集布雷载具的设计,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布雷载具在战场上灵活布置这款地雷。

  卡兹米诺夫设计局看到了收割机甲的改进方向,他们决定研发一种自动布雷系统装到收割机甲上。想到到布雷与播种的过程有些许相似,卡兹米诺夫设计局便从苏维埃农用机械设计局借来了一些相关的农用器械和工程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布雷系统的研制,然后戏谑性的将其命名为“农具”。这个想法是成功的,这套自动化布雷系统高效可靠,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直接挂在收割机甲的下方不用再去专门研发一种新的载具。虽然有无法在水中布雷这个遗憾,但考虑到这是目前为止可以最快列装的方法,所以最高统帅部也认可这个方案,很快,前线上的所有收割机甲就都装上了这款“农具”,前线指挥官们也喜欢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让收割机甲来回乱跑到处布置地雷,盟军和帝国的人也在多次吃亏后总结出了地雷和收割机甲的相关性,现在即使他们看到了落单的收割机甲也会碍于地雷的存在的可能而不敢贸然出击。

红色警戒3remix兵种介绍-收割机甲

  人们总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么说的确没什么问题,不管变化是好是坏,越是周密的计划越容易迎来变化。在那一天,收割机甲的设计师们算是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情景,在他们为收割机甲设计了这么多这样那样的功能之后,这个小家伙居然还有一项不为他们所知的特别能力。

  那一天不过是战争中平常的一天,那一台收割机甲和它的驾驶员就只是在四处闲逛时不偏不倚撞上了那一小队盟军,就在那样一个小村子,村里剩下的人不久前才被转移到后方。那名驾驶员知道这些资产阶级的走狗出现在这里是为了什么,不远处就是红军的一处重要的补给站,因为离前线较远所以只有他和他的收割机甲与5名年轻的征召兵值守。那里的确是这两辆守护者坦克、三台激流ACV、十名维和步兵与五名标枪兵的目标,他们是通过超时空传送到达苏联红军的后方的。盟军指挥官当然清楚苏联人不可能忽视超时空传送的动静,但想找到具体坐标是需要时间的,于是这名指挥官只派遣了这一支轻装部队,希望他们能奇袭那座补给站,然后自求多福。那位驾驶员向补给站内的剩余人员报告了这一情况,然后操纵着自己的收割机甲尝试阻截这支小分队,盟军的小分队显然更想不管他直接奔向补给站,于是他便把他的收割机甲开到了通向补给站的那个村口,挡在了唯一的通路上。盟军的小分队决定集中火力击毁那台收割机甲的腿部使其失去行动能力,这个主意的执行很成功,可是当硝烟中发出了“惊雷”的巨响,又飞出了一串榴弹驱散了烟幕,盟军的小分队当场就后悔了——那台收割机甲是因为失去的一条腿而无法行动了,但是其重量直接压断了剩下的三条腿并狠狠的砸进了地里,且所有的武器都还能正常运转。就这样,一台收割机甲变成了一座火力强大的炮台,就拦在盟军小分队和他们的胜利之间。现在他们无法前进了,靠近收割机甲意味着面对“惊雷”的近距离轰炸,可是面对这种状态下的收割机甲他们的火力竟然难以对其造成有效的伤害,他们失败了。

红色警戒3remix兵种介绍-收割机甲

  这位驾驶员获得了苏联英雄勋章,而且更让苏联人惊喜的是,这种情况并非是个例,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报告传来,断腿后有可能砸进地里变成坚固的炮台居然是收割机甲与生俱来的一项技能。为此,卡兹米诺夫设计局很人性化地在驾驶舱内为可能长期固守的驾驶员添置了一个食品加热装置,而苏维埃的敌人在面对这玩意时自然更加的痛苦万分。

  在苏联红军装甲部队这样一个各个各有所长的装甲载具各司其职,通过相互弥补缺点而成为无可匹敌的力量的部队当中,像收割机甲这样一个多功能单位似乎有些突兀且不合群,但是战争已经证明了收割机甲在红军中拥有同样特别的位置。尽管不能像铁锤坦克一样构成苏维埃钢铁洪流的中坚力量,或者镰刀机甲一样的骚扰单位对敌人的阵地旁敲侧击,也不能像磁暴坦克一样高效的清剿人民的敌人,又或是牛蛙载具一般灵巧的飞行器克星,也不是V4火箭发射车那样毁灭资本家的碉堡的利器,或是同粉碎者一样吹响冲锋的号角,更不是让每一个布尔乔亚闻风丧胆的天启坦克。但正是因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长处,它也就不拥有特别严重的短板,它们才有能力去做一个全能单位,成为一种缓冲剂,保护着苏联的战争机器不会因为部分零件的意外缺失而瘫痪。从庄稼地到战场,收割机甲就像许多出身自农村的年轻的红军战士,带着被麦田赋予的乡土气和一腔热血,冲向了为那最美好的理想而牺牲的战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红色警戒3remix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指出了关于收割机甲的几条情报:

  负重在身——几乎所有人第一次见到收割机甲的第一印象都是:“这玩意的小腿是怎么举起那一脑袋的长枪短炮还跑得那么快的?”说真的,这三门榴弹发射器、一组火箭弹发射器、一套全自动布雷装置、厚重的装甲和数不清的弹药是挺沉,但在这样一台战争机器面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该怎么不被被干掉却在吐槽这玩意的长相?认真的?

  惊雷乍响——“惊雷”榴弹发射器最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它那惊雷般的炮声,但你不应该因此忽视它同样惊人的射速和火力,没人会希望挨上一发的,哪怕是在装甲的保护下。但是尴尬的问题在于,“惊雷”的准头不太好,即使是守护者坦克这种尺寸的目标“惊雷”也很难将其有效摧毁,所以收割机甲并不适合作为正面作战的主力。

  歌声高扬——“喀秋莎”地对空追踪火箭弹发射器的大名取自苏联的一款极富盛名的老式火箭弹发射器,两款“喀秋莎”除了大小、火力、射程、用途和追踪能力以外还是挺相似的。虽然考虑到射程因素,倒的确有一些跑得够快的东西可以甩开这些飞弹,但是如果跑得不够快,有谁会想被十几发永不射偏的追踪火箭弹尾随呢?

  死亡禁区——收割机甲的农用拖拉机经历给了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新的灵感,以曾经挂载在收割机甲身后的那些农用器械为基础,这些大胆且富有创新性的设计师们做出了一种全自动的布雷系统,只需要驾驶员轻轻的按下一个按钮,收割机甲就可以像干农活一样在战场上四处埋下充满惊喜的“种子”。

  容易断腿——收割机甲的四条机械腿确实是很粗壮的,不过整体而言还是显得头重脚轻了,并且相比于收割机甲的机身,这些机械腿实在是过于脆弱了,当然不是说收割机甲真的会像看上去一样压断这些机械腿,只是在面对敌军的火力时这些机械腿通常会比收割机甲的机身先损坏到不能用的地步。

  街道怪物——不过不要以为脆弱的腿部就是收割机甲的弱点,仅仅是断腿的收割机甲可是会直接陷进地里,不仅没有失去战斗能力反而还会获得额外的生存性。如果你不拥有优势兵力或者远程火力,只攻击收割机甲的腿部完全是在自讨苦吃,要知道,这项独门绝技可是被逼出来的。

返回顶部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