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红色警戒3remix牛蛙载具单位介绍,牛蛙载具是remix中苏联阵营的地面载具单位,具有一定防空能力和步兵投送能力,属可两栖的全地形地面载具单位。
笔者:Hind
审核:REMIX文案组
型号:KDB-2“牛蛙”防空运兵车
设计用途:执行战区防空任务与步兵远程投送任务
设计方:高尔基城设计局
制造方:莫斯科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军战车工厂/造船厂
单位简介:可两栖的全地形地面载具单位,具有一定防空能力和步兵投送能力
关键指标:
〉高爆发力的柴油发动机
〉全水密的焊接式车体
〉可保证越野能力的半履带设计
〉提供水中前进能力的喷水推进器
〉ZU-37-2双联37mm防空炮球形炮塔
〉一门HDG-1人员远程投送设备
〉骇人的鲨鱼嘴涂装
历史资料:
KDB-2“牛蛙”在苏军装备序列里算是一个非常年长的作战单位。它是最早追溯自苏军首轮军事改革中第一批研发并服役的机械化装备,它的出现甚至比红军钢铁洪流的主力T-57铁锤坦克还要早。
苏联国土广袤,地形复杂。山川河流,平原冻土等地形一应俱全。苏军最早的陆上机动方式仍是普通卡车和人员沿修好的简易道路行进。但有时受地形和季节的影响,道路也会变得非常泥泞难行,给部队的开拔和部署造成严重的困难,苏军数次的联合军事演习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一点。由此苏军军委发起了第一轮的军事改革,研发并装备一批新机械化装备旨在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
指标下达到了各车辆设计局。一番激烈的拼杀后,只剩高尔基城设计局和列宁格勒设计局的方案最终入围。苏联军委的技术专家们对两辆车的抉择左右为难,尽管当时苏军资金紧张,但还是决定拨款给两家设计局让他们各造一台原型车,在西伯利亚的国家测试场进行越野实车测试,最终胜出的原型车方案就将被军队采纳投入量产并服役。
其实两家设计局的方案各有优劣,但都是采用的伊热夫斯克发动机厂提供的大马力柴油机。然而列宁格勒的方案是突出公路机动能力,采用大直径八轮的轻装甲设计,哪怕是满载步兵也能沿公路快速飞奔起来,即使是道路泥泞也不在话下。就算遇到没有公路的平原荒野,也能犹如脱缰野马般飞驰。至少军委的调研组去列宁格勒观看原型车场内测试时对其赞叹不已。
高尔基城的方案却是牺牲了很多速度上的优势换取全地形机动能力。方案采用了半履带设计。这多出的履带重量就限制了该方案车的速度,再加上为渡水能力而造的全封闭车体和喷水推进器,至少速度上和列宁格勒方案相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但仍然有军委的专家为该方案站台,称其为“划时代意义的设计”。
两台原型车都在一年内建造完毕,很快由火车运到了西伯利亚的国家测试场。这片占地2500平方公里地域与其说是测试场,不如说是毫无人为开发痕迹与世隔绝的蛮荒地带,没有任何人为开辟的道路,也包括了山川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而且这里刚下过雪,甚至有些道面结了冰有些道面还是融雪状态,路况及其复杂。这块测试场的选址也是苏联陆军部长一手敲定的,当时他乘坐一架老式的“袋狸”运输机在当地上空考察,看到了这片蛮荒地域,“就这了!”
规则很简单,谁先穿过这片测试场到达终点就获胜,没有指定路线。车组只发有一张标记了起点和终点的测试场地图。会有一架袋狸运输机一直在测试场上空盘旋,当听到了车组因车辆故障发出的无线电呼叫并看到发射的信号弹后就会通知各自相关人员前去救援,车辆得到救助后可以继续前进,一切以最先到达终点为目标,测试考验的就是车辆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
两家设计局都派出了各自技术最好的车组和维修人员,他们都有相当丰富的行车驾驶和维护保障经验。
测试一开始,列宁格勒设计局的原型车1号车便开足马力绝尘而去,高尔基的2号车哪怕是油门到底,不到一分钟就被1号车远远甩开不见踪影。
1号车为发挥速度优势,有时不得不沿平坦地形绕路而行,尽量避开那些陡峭地形和水流,1号车虽也具有些涉水能力,但吃水很浅。测试场的一些河流深而湍急,1号车组有时不得不下车观察具体水况,再决定是跨水还是绕路。遇到一些打滑的冰面,车组和维修组还得下车给轮胎捆上铁链,谨慎通过后再把铁链拿掉。在试图攀爬一些陡峭路面时车辆甚至还会熄火,多次尝试爬坡未果后不得不选择绕路而行。
测试故意选择在傍晚开始,就是为检测车辆的夜间行驶能力,而且车辆开着的大灯非常便于空中运输机观测和识别。但飞机上的观测人员发现,到了晚上,显然1号车的灯光轨迹时快时慢且时常变换方向,然而2号车的灯光轨迹一直维持着一个稳定的速度和大约恒定的方向。
2号车的全地形能力显得非常适应这片测试场。不论是爬陡坡还是涉水,都不在话下,虽然速度偏慢,但终归是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有时候履带和喷水推进器并不是累赘。2号车组甚至在爬上一座高山后在山上看到1号车的灯光在艰难而蜿蜒地挪行。2号车组甚至在山上借助车辆大灯合影留念,还不忘给1号车的灯影拍个照准备事后嘲讽一下。
凌晨时分,天刚蒙蒙亮,2号车率先抵达了终点。1号车此时还在测试场内距终点大约20km的地方,他们在晚上打了信号弹,因为在通过一段碎石路时轮胎爆了两个,然而他们只带了一个备胎。
高尔基厂的方案于是成功胜出并安排各大工厂生产,量产车被称为KDB-1装甲运兵车,因其前轮后履带的庞大体型,活像一只壮实的牛蛙,所以又被苏军官兵给了“牛蛙”的绰号。牛蛙车能运载1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爬山涉水,将步兵安全准时送达目的地。
新车很快得到量产并进入军队服役,与之一同服役的还有形如跳蚤的“镰刀”机甲,二者极大提高了苏军陆上机动能力。
然而来自情报部门的消息让苏军不能止步于这小小的成就。情报称盟军的航空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盟军的空军实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随着苏联周边渐渐进驻了更多的盟军战机,苏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故苏军的第二轮军事改革随即发起,旨在壮大提升苏联的航空实力,并增强野战防空的能力。此次军事改革使得军方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新成立的空军部,陆军并没有多余的经费研制一款新的防空车辆。故陆军想选择一型现有的单位来改装成防空单位。
全地形部署能力的牛蛙成为了首选。高尔基厂为牛蛙加装了一个装有ZU-37-2双联防空炮的球形炮塔。这门双联37mm高炮是固定式双联57mm高炮的缩小版,是改革时间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新炮拥有更高的射速和炮口初速,使炮手稍加训练便能熟练精确击中空中目标,使敌军处于一大片致命的破片云中。高炮还可以平射打击地面目标,但因为是破片弹所以杀伤效果大打折扣。牛蛙携带的37mm弹药不得不挤占乘员空间,使载员量变为8人。全军的牛蛙分批返厂进行改装升级,现已都具备了野战防空能力。
苏联红海军相中了牛蛙的两栖能力,遂也订购了相当数量的牛蛙来提供舰队防空和交付给陆战队使用。陆战队对牛蛙的两栖运输能力相当满意,但仍有些后顾之忧。红海军陆战队员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精锐,比陆军那些整天只会喊口号偷喝莫洛托夫瓶里酒精的动员兵金贵多了。陆战队不想让自己的这些宝贝兵在大战中冲上滩头被集火送死。
在一次海军将领去高尔基厂的调研活动中,厂领导给海军们安排了酒会。厂代表本想让海军多下订单,但海军代表们借着酒劲说出了陆战队的顾虑,并还说他们已经把这个需求转交给了航空部,不打算订更多牛蛙了。
厂代表席后立即召见所有技术专家,要求他们必须短时间内想出解决陆战队顾虑的办法,一定要在航空部拿出方案前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每年福利减半。本来就靠微博薪水过活的技术人员,听到福利要减半,更加焦头烂额,不得不夜以继日的构思新方案。有提案加装保护人员的装甲,有提案提高航速,但都被否决了。
一名研究了一个月仍然毫无头绪的专家,周末为了放松去看了场马戏。马戏表演中的人间大炮让他的眼神重新焕发光芒。这是一种表演者进入炮膛内把自己发射出去的大炮,专家看到这里没等表演结束就直接中途离场直奔厂里了。
新的提案被命名为“人员远程投送装置”,采用的是跟人间大炮一样的原理,用巨量冲压空气将人员从炮膛内射出,人员投送到目标地域上空后便打开降落伞飘落到地面。可是把人打出去很简单,那怎么控制落点呢?虽然苏联的机械化水平正在逐步追上盟军,但电子科技水平和盟军相比差距太大,没法计算所需落点的射击诸元。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试射真人试出一个射表出来。可是谁愿意当这个倒霉蛋呢?
高尔基厂联系了KGB,找到了关在古拉格的各种死刑犯充当试验人员,向他们许诺只要经过十次射击还能存活下来的人员就赦免。KGB把他们拉到射击场上给他们发一个降落伞包就把他们塞到大炮里,不断测试不同的射击诸元导致的人员落点。于是经过夜以继日的射击测试,同时不断地改进设备,一张完美的射表便做了出来,后续的射击只要按照射表上的参数设置,就能将人员准确投送到目标地域。
高尔基厂快速改造出一台装有量产标准的HDG-1人员投送设备的牛蛙拿给邀请海军来参观,为了打消海军的疑虑,厂里的志愿者自告奋勇进入大炮演示。数次精准无误且安全的人员远程投送演示后,海军陆战队的代表当即决定追加有人间大炮构型的牛蛙订单。
这种新牛蛙被命名为KDB-2,车体后部装有一个异常显眼的大直径炮口,人员只能从炮口进入车体乘员舱,一次射击可以将舱内所有乘员投送出去,但因为投送设备也占据了一定空间,现在牛蛙车内只能运载5人了。当陆战队员们看到这款怪异的运输车时,少数几个胆子大的跃跃欲试,多数人还是充满顾虑,但看到一起前来交付的厂代表爬进炮口并把自己打出去时,人们便慢慢接受了这种异想天开的投送方式。
苏联陆军看到红海军陆战队的新牛蛙在演习场上惊艳四座的投送表演后,也决定将自己的牛蛙升级成这种人间大炮构型。一方面是因为看到HDG-1确实性能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航空部的新空中运输载具还迟迟没有下文。
在大战的前几个月,盟军观察员惊讶地发现,苏军全军装备了一种数量庞大的有巨大炮口的地面载具。苏军为了掩人耳目,是将防空炮塔和车体分开运往前线的,故盟军还以为是苏军广泛装备了新型的远程火力平台。故开始调动更多的空中力量前往前线驻地,试图在战事发起时一举消灭这些远程单位。然而在战争前夕,苏军秘密快速组装起完全体的牛蛙,成为整装待发的钢铁洪流的一份子。
大战打响后,苏军发起钢铁洪流的冲锋穿过波兰直插德国境内。按照预案,盟军的维和轰炸机群率先起飞拦截这些铁乌龟。但很快被漫天的黑色破片云给吞没。数量众多的盟军战机在惊愕中被击落。
“这和情报描述的不一致啊!”
地中海上,红海军也发起了对法国南部的登陆行动,企图拦截红海军的盟军空军在牛蛙的机炮云中很快化为乌有。在无畏舰和航空兵的轰炸掩护下,海量的牛蛙从海上向滩头发起冲锋。守岸的盟军官兵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屠杀上岸的苏军。但牛蛙海突然在盟军火网外停住了。似乎不约而同从炮口内打出了什么东西,盟军还以为火力来袭,纷纷进入掩体阵地躲避。但外面并没有传来爆炸声,正对发生了什么感到奇怪时,反而在阵地后方看到了无数的伞花飘向地面。精锐的红海军陆战队落地后向盟军滩头阵地反包围,因为后方没有防御工事的保护,苏军以极低的代价歼灭守军确保了登陆场的安全。
牛蛙的全地形适应力非常适合在河流遍布的欧洲平原展开机动,带着苏军的机械化步兵冲锋在前。快速突进的牛蛙有时甚至会把友军的铁锤坦克师甩开数十公里。但轻装甲的牛蛙又无法面对敌人的重火力,遭遇盟军装甲兵的牛蛙只能卸载兵员就地防守,等待己方装甲兵或者航空兵的支援。
苏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牛蛙载具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盟军在前线接连的失利后与冲锋在前的牛蛙近距接触才弄清楚了牛蛙的真实用途。遂调来众多后备的守护者坦克师来抵御牛蛙冲击,才抵挡住了苏军的凌厉攻势。
苏军官兵普遍喜欢搭乘牛蛙一起出击,轻装甲的牛蛙可以让步兵们免受轻火力的袭扰,较为安全地到达战场,平高两用的双联机炮也能提供可观的火力支援,至少让盟军飞机不能肆无忌惮地在自己头顶上投弹。虽然苏军士兵们大多数情况是从人间大炮口处直接下车参与战斗,但有些情况下也可以用远程投送瞬间扭转局面。但最令人感动的是有时苏军步兵班被包围,牛蛙车组让他们进入车内,将他们用人间大炮打出包围圈让他们脱困,自己却留在原地与敌人抵抗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牛蛙载具的情报:
两栖能力——牛蛙可以跨越几乎所有地形,跋山涉水都不在话下,可以快速机动至战场任意地域。
乌云密布——双联37mm高炮可以快速制造出一片致命的破片云,让敌机有来无回,虽也能平射,但杀伤效果将大打折扣。
人间大炮——HDG-1远程人员投送设备是牛蛙最精妙的所在,善于使用它有时能巧妙地改变战场局势。
防御有限——轻装甲的牛蛙不能抵御重火力的打击,需要其他单位的伴随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