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红色警戒3REMIX单位介绍-海啸坦克。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单位是海啸坦克,海啸坦克是一款两栖主战坦克,它能迅速地在陆地与水面形态之间切换,使用剑式75毫米坦克炮对装甲车辆和工事建筑造成致命破坏,在战术使用上有着极大的弹性。
笔者:立于浮华之上的奏响,mbt的故事
修订:爱喝茶茶的拾柒
审核:REMIX单位设定组
海啸主战坦克/特三零式内燃机艇
日文名:津波主力戦車/特三〇式内火艇
英文名:Tsunami Main Battle Tank/Type 30 SpecialLaunch
原产国:升阳帝国
设计方:天斎機甲会社&白田造船所(现已合并为天使財閥)
量产方:机甲工厂/帝国码头
设计用途:T1两栖主战坦克
关键装备:
>剑式75毫米坦克炮和使用纳米三基发射药的穿甲弹
>玉式轻型鱼雷发射管×2
>镜式纳米偏向装甲
>蜂窝晶格结构装甲钢制成的车身和炮塔壳体
>内置电驱动履带和喷水推进器的可翻转推进浮箱×3
>由纳米储氢合金提供燃料的马自达转子发动机
>战场环境感知系统、战场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战斗系统
>用于自杀式攻击的高能炸药(改型)
历史资料:
在疯狂的对外扩张中,抢滩登陆和岛屿争夺一直是升阳帝国战略战术的重中之重。帝国对苏联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登陆行动,又在太平洋的多个重要岛屿上与盟军激烈战斗。在战争过程中,为了进行登陆和反登陆作战三方都将各种各样的两栖战车投入了使用——比如盟军的激流ACV、苏军的牛蛙运输车。而升阳也拥有一系列用于两栖作战的装备,其中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海啸坦克。
一、海啸起源——チソ
在大战爆发前,升阳帝国陆军(IRSA)的主战坦克还是老式的暴风(暴風主力戦車),然而它们的火力和防护性能已经落后于时代。与此同时,升阳帝国海军(IRSN)考虑到在夺岛和登陆作战中需要一种拥有两栖能力的战车,它能以凶猛的直射火力和坚实的装甲防护掩护海军陆战队登陆,或者依靠海上机动性绕到敌军后方切断敌人的增援和退路。这种新式两栖战车的研制随后交由白田造船所负责。
但是白田造船所并没有研制战车的经验,项目在准备阶段便陷入僵局。陆军的处境也同样困窘:皇子达郎命令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人形机甲的研发制造并企图建立一支完全由新式机甲组成的帝国装甲兵,这使得陆军省没有足够的经费拨款研发新一代坦克取代暴风。然而,大多数陆军军官都意识到,在可预见的未来复杂昂贵的人形机甲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履带式战车,坦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旧会是陆军装甲兵的主力装备。
为此,陆军只得放下面子去请求海军的帮助,这正中对方下怀。缺技术的海军欣然答应同缺钱的陆军合作,天斎機甲会社也立即加入到新式两栖战车研发项目中,这是天斎機甲会社与白田造船所少有的协力合作。为了保密,天斎機甲会社将项目名称命名为“チソ”(Chi-So),并决定以暴风坦克的技术为基础研制一型火力、防护、机动性能全面提高而且具有浮渡能力的新式主战坦克。
二、底盘与动力系统
能大幅减轻车身与炮塔壳体重量的革命性材料是实现上述指标的基础。海啸坦克的装甲由3D打印的拓扑优化蜂窝晶格结构钢制成,这种材料密度还不到普通钢材的1/5却有着与普通装甲钢相当甚至更高的抗拉强度。拜轻巧的车身和炮塔所赐,“チソ”不需要一般坦克那么大的履带接地面积,因而天斎機甲会社为其设计了呈前三点式布局的四条橡胶履带,这进一步降低了车重——该车一侧履带的总接地长度仅略大于车体全长的一半,使得在履带上花费的重量节约了近40%。
“チソ”全车共有三台大功率电动机为四条履带提供驱动力,车身前部的两条履带安装在同一个箱体中共用一台电动机,而车身后部的两条履带则分居左右两个箱体各用一台电动机。这种布局对坦克的转向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但得益于超轻的车重,转向阻力臂偏大造成的问题并不明显。三个推进浮箱都通过半刚性悬挂系统和中央的车身相连,这赋予了“チソ”良好的高速越野能力。不仅如此,在水上行驶时三个推进浮箱都会翻转近180°使原本的箱体上表面化作冲浪板,此时被变换到履带下方的喷水推进装置则能推动“チソ”高速航行。在速度较高时,冲浪板会将车身抬离水面减小吃水深度,从而降低航行阻力。
整车的核心部位是被白田造船所称为“船橋”的动力驾驶舱,它位于居中的炮塔之下且被包在主装甲盒中。有趣的是“船橋”体积很小,整车总体积之所以比之大得多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浮力储备。受重点保护的“船橋”后部坐着该车唯一的乘员,他能通过战场环境感知系统和战场信息管理系统清晰地了解战场状况,并能向操控坦克的智能战斗系统下达指令。
在驾驶舱前面的是动力舱,一台マツダ原動機会社(马自达发动机公司)生产的氢燃料转子发动机位于其中。转子发动机从舱体两侧吸入空气并将其与氢混合燃烧带动转子高速旋转,再通过发电机为整车供能。为发动机提供燃料的纳米储氢合金也布置在动力舱中,它们能吸附数千倍于自身体积的氢气,在单位体积内的储氢量远超液氢。
三、天丛云剑——海啸的武器系统
頼朝金属会社负责为“チソ”坦克开发新式主炮以取代暴风坦克上的矢式八糎低反動砲(矢式88mm低后坐力炮)。矢式是早前从德国引进并仿制的坦克炮,但此时它的性能已经不堪大用。頼朝金属会社研制的新炮名为剣式七糎半戦車砲(剑式75毫米坦克炮),该炮的前身是試製七糎半高角砲(试制75mm舰载高射炮),頼朝在对75mm高射炮做了降低重量和后坐距离的改进后把它装上88mm炮的炮架便完成了新型坦克炮的研发。
75mm高射炮拥有庞大的转轮式自动装填系统,它能以十五倍于人工装填的射速朝目标倾泻高速炮弹而且一发75mm炮弹的防空效能就抵得了约6发40mm炮弹。然而,海军省最终以无法用于水下作战的“海翼”为由拒绝了采购该武器系统。同样的自动装填系统在调低射速后被剑式75毫米坦克炮继承,它占据了“チソ”炮塔内的大部分空间,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坦克炮能在火力投射速率上可与“チソ”媲美。
頼朝还为剑式75mm坦克炮研制了配套的新式穿甲弹,它采用高能纳米三基发射药从而在弹药体积、重量大幅缩小的情况下获得了比88mm穿甲弹高一个档次的穿甲威力。美中不足的是发射药中的特殊添加剂导致了奇特的蓝色炮口焰,这让开惯了暴风坦克的老坦克手们略感惊愕。
由于主炮后坐力和海浪会使得处于水中状态的“チソ”坦克失去平台稳定性,剑式75mm坦克炮无法在水上精准射击。因此,海军不断要求白田造船所为“チソ”加装鱼雷发射管,丝毫不顾陆军一再强调“チソ”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登陆作战而非袭击舰船。最终,“チソ”在车首推进浮箱两侧的连接梁上各加装了一具玉式短魚雷発射管(玉式轻型鱼雷发射管)。不仅如此,白田造船所还为“チソ”配备了拖曳式声呐用于引导玉式鱼雷攻击水下目标。
四、八咫镜——纳米偏向装甲
尽管“チソ”运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天斎機甲会社还是知道这辆轻巧的两栖坦克在苏、盟新一代主战坦克面前仍会欠缺生存能力。对高生存性的需求引出了“チソ”坦克上最先进的设备——鏡式ナノ偏向装甲(镜式纳米偏向装甲)。镜式纳米偏向装甲实质上是一个小型纳米虫巢,当然,它携带的纳米虫复杂程度与后来的纳米蜂群完全没有可比性。这些低配版的纳米虫除了飞行外没有任何功能,而且它们只能围绕“チソ”飞行,因为一旦离开过远的距离它们就接受不到纳米虫巢提供的能量,且它们自身不能携带一丁点的能量储备。不过,相对简单的构造并不妨碍这些高速绕圈的纳米虫把来袭的弹丸击偏,大幅降低弹丸对坦克的损害从而达成提升坦克生存能力的目的。不仅如此,纳米虫还能移动到坦克受损的部位并用自身进行填补,一辆“チソ”携带的纳米虫数量足够修复轻度损伤。少量纳米虫会从进气口被吸入发动机,这部分纳米虫相当于提高燃料品质的改性添加剂——发动机在燃烧含有纳米虫的混合气体时输出功率会有一定的提升并能驱动坦克更快地行驶。
缺点自然也是存在的:高速环绕坦克飞行的纳米虫也同样干扰到了“チソ”自身的射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为“チソ”加入了一套射击门系统,只有当系统判断武器弹道上正好没有纳米虫时开火才被允许。虽然射击门使得被纳米虫包裹下的“チソ”不至于不能发动攻击,但还是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攻击频率。另外,这些低配版纳米虫的推进装置无法长时间工作,为了避免自身因过热而损坏,纳米虫必须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虫巢修整。
五、作战使用
“チソ”的研制工作在海军和陆军不休止的讨价还价中“稳步”进行,最终在神武二七三零年,通过了各项测试后的“チソ”完成定型。帝国海军陆战队优先装备了这型战车,还给它取了个很有“海军魂”的代号——特三〇式内火艇(特三零式内燃机艇)。毫无疑问,帝国陆军坚决不接受这种明显带有海军马鹿风格的称呼,于是在陆军的装备序列里“チソ”被命名为津波主力戦車,翻译成中文即为海啸主战坦克。
由于海啸坦克功能的复杂性,它是一种难以驾驭好的坦克——为了充分发挥战斗性能,海啸坦克的乘员们都要经受一段类似传统武士那样严格的训练,候选乘员们要在与世隔绝的训练场所内倾注大量时间学习战术与武器系统使用。与苏联和盟军的训练教程相比,海啸坦克手们还要学习哲学、诗词和传统书法,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战术与文化修行。海啸坦克手是帝国军队中的精英,秉承帝国“责任越大,待遇越好”的宗旨,他们被承诺拥有终身的优越待遇。然而残酷而漫长的战争没有终止的迹象,坦克手们被迫长期在外为帝国的天命征战,很少有人能荣归故里享受到承诺给他们的优越待遇。甚至有传言说,在战场上受重伤而无法继续战斗的海啸坦克手会被抓去做秘密的活体实验。
海啸坦克在对苏联的第一次战役——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战中便投入了使用。先锋特种部队在太平洋舰队基地内成功制造混乱后,一排排海啸坦克在战列舰的炮火支援下从海面驶向陆地,就像它们的名字那样凶猛地冲上海岸并对滩头的苏军基地造成一连串破坏。帝国装甲部队摧枯拉朽般地击垮了缺乏战争准备和重兵器支援的苏军步兵师,帮助海军陆战队员们顺利地在各个滩头建立起桥头堡基地,凭借这些基地,帝国集结了更大规模的部队一举夺取了阿穆尔半岛的控制权。接着,帝国以海啸坦克为主力的机械化部队一路挥师北上,直到在列宁格勒遭遇第一次惨败。至少从总体战局上来看是这样。
但是有一个例外,苏军鲍里斯上校指挥的近卫步兵团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北边的一处高地顽强抵抗,他们利用地形和工事的掩护成功遏止住了帝国军队的进攻。鲍里斯命令士兵躲在掩体后,待海啸坦克驶近后使用磁性反坦克雷攻击它们的侧面,多辆海啸坦克因此被摧毁。除此之外,苏军的獾式轰炸机也冒着防空火力从后方机场起飞不断为鲍里斯的部队提供支援,它们投下的凝固汽油弹有效阻滞了帝国重型机甲部队。在一个月后帝国军队才终于在全歼鲍里斯部队后完全控制这处高地,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三千人伤亡、两百多辆包括海啸坦克在内的战车被毁。由于指挥得当、作战英勇,在这场战役中阵亡的鲍里斯上校被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抛开局部战斗中的不佳表现,海啸坦克在初战便给苏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奇特而闪亮的两栖战车不仅行驶速度快、射击频率高,而且据幸存士兵反映,它们有着超自然力量的保护,炮弹在命中海啸坦克之前便会被弹开。海啸坦克刀枪不入的传闻迅速在军队中传开了,一些征召兵甚至相信这种金刚不坏之身来自喷涂在海啸坦克车身后方的纹章。据说一群莽勇的征召兵设法靠近海啸坦克并够到了这些纹章,但旋即被海啸坦克用履带残忍杀害。在苏联的特斯拉部队成功缴获一辆完整的海啸坦克后,真相很快暴露出来——保护海啸坦克的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种创新的主动防护系统。训练有素的海啸坦克手们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下启用这种纳米虫护盾偏转来袭弹丸以削弱它对坦克的伤害。
虽然不像最初以为的那么强大,海啸坦克对于苏联仍然是一种颇具威胁的武器。它们能渡水后在防卫力量薄弱的基地侧翼或后方登陆,出乎意料地出现在炼矿厂和发电站附近用它们那射速堪比机关炮的75mm主炮嗵嗵嗵一顿乱揍。之后它们又浑身泛起蓝色光芒,在巡逻的双刃直升机赶到前扬长而去。帝国指挥官还惯于运用海啸坦克和步兵部队协同作战——前锋的海啸坦克开启纳米偏向装甲吸引反坦克火力,后续的海啸坦克跟进并用火力提供掩护。在逼近敌人时,藏在海啸坦克身后的步兵迅速冲出,高喊着banzai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
值得注意的是,机甲工厂和帝国码头都能组装海啸坦克。因为海啸坦克在水上也有相当高的战斗力,所以帝国海军也经常用它们护航运输船或袭击海上目标,无论是谁也不愿意看见一群海啸坦克朝着自己发射鱼雷。
六、后续改进
在战争后期帝国开发出了骇人听闻的纳米蜂,成群的纳米蜂席卷战场,所过之处无论生物还是机器都无一幸免。更可怕的是,这些无所不能的纳米蜂还能分解含有特定催化剂的金属并以它们为原料复制自己,少量的纳米蜂就能迅速地啃食掉一辆添加了催化剂的海啸坦克并借此繁殖成两支蜂群。随着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海啸坦克在生产时被加入了特定催化剂以便它们能在恰当的时机成为供纳米蜂繁殖的“粮食”。
除了依靠海啸坦克进行繁殖,纳米蜂群也能反过来对海啸坦克进行增强。这些万能的微型机器人可以帮助车载计算机演算、提高炮弹发射药和鱼雷装药能量、偏转来袭弹丸、补强装甲和机械结构等等。可以说,在一支纳米蜂群支援下的海啸坦克就如脱胎换骨般,其强大的作战性能几乎对其他主战坦克形成了代差优势。
随着前线战事的越发不容乐观,天斎機甲会社开始在海啸坦克的动力舱和炮塔内塞入高能炸药,炸药会在坦克即将被毁的最后关头由雷管引爆以期能和敌人同归于尽。还有部分海啸坦克被改装成了专用的自杀式攻击车——津波特攻戦車,这些坦克拆除了不必要的车内设备和大多数弹药、燃料以容纳更多的高能炸药。它们的发动机和电动机被解除了安全限制从而能不顾寿命地高速运转,特攻队员会驾驶着这种启动一段时间后便会自动爆炸的特攻坦克冲入敌阵,炸毁或重创敌人的高价值目标。
作战摘要:
致命海啸——海啸坦克是一款两栖主战坦克,它能迅速地在陆地与水面形态之间切换,使用剑式75毫米坦克炮对装甲车辆和工事建筑造成致命破坏,或使用玉式轻型鱼雷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在战术使用上有着极大的弹性。
纳米保护——镜式纳米偏向装甲可以使海啸坦克从正面强行突破敌人防线攻击敌方脆弱目标,在撤退时也可以帮助海啸坦克逃离险境。纳米偏向装甲启动时会干扰海啸坦克主炮的射击,因此在使用该装置时会降低射击频率,但是短时间内的发动机出力提高能让海啸坦克以更快的速度行驶。
浓缩精华——海啸坦克是三方主战坦克中战斗全重最轻的,尽管它的生存能力可以通过纳米偏向装甲和运用两栖能力来提升,但坦克手们还是尽量避免与苏联、盟军更重的主战坦克直接冲突,并明智地利用合理的战术来确保胜利。
望空兴叹——如同大多数坦克,海啸坦克对来自空中的威胁毫无还手之力,反装甲步兵也是海啸坦克的一大威胁。不过纳米偏向装甲可以帮助海啸坦克坚持到防空单位前来支援或者加速碾毙来犯的步兵。
红色警戒3REMIX单位海啸坦克就介绍到这里了,喜欢这款游戏的玩家可下载最新版:红色警戒3remix 0.2.7